位置导航 :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保险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9-24 11:01:30

黄晓斌和付跃安认为可用性是产品性能、技术、内容、阅读功能和综合评价的体现,它与用户的使用情境相关,需要在具体的信息任务中才可以进行评价[7]。

虽然互联网+学科服务还面临诸多的困难,如很多业内人士对互联网+还不太了解,尚未具备互联网+的服务理念、对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的理解和运用不够、基础设施仍需进一步完善等等,但相信随着图书馆人的不懈努力和深入研究,借助不断成熟的技术,一定会实现互联网+学科服务的完美融合,进而推动图书馆事业的进步与发展。2互联网+下的图书馆学科服务发展模式特征互联网+下的学科服务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服务模式,互联网+的理念与技术对信息资源的来源、传播、利用和共享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合成了学科服务模式的新常态特征。

互联网+思维是对互联网思维的延伸和实践成果。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学科服务供需双方沟通渠道更加通畅,图书馆完全可以将用户反馈纳入到学科服务的建设和纠错机制中,形成内部创新的标准化体系。21 互动性――满足了用户个性化需求在传统的学科服务模式中,图书馆根据自身对服务对象的理解,通过被动服务或一些简单的主动服务为用户提供文献信息资源和服务。

而互联网思维的实质要义是:任何环节的信息交流均会被加速,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输的效能[3],即借助互联网技术加速了信息的传递,由此引发了各种联动反应。12 互联网+图书馆学科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JP2]图书馆也越来越数字化、智能化。

目前的互联网+研究和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各行业对互联网+还在进行论证和摸索,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视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会带来更多传统行业的破与立。

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结构重塑,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也使图书馆学科服务原有的业务结构和关系结构受到冲击。学者根据研究任务的不同在构建评价指标时也有所侧重。

虽然现有的关于可用性评价的模型很多,一些模型经过多次实验也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针对移动图书馆的可用性评价模型。如Johnson将可用性理解为用户在利用信息产品时可以获得最大的信息效率和信息服务的满意度[5]。

在对移动图书馆可用性的定义上,贾欢借鉴了吴慰慈的中介说,阐述了移动图书馆在图书馆服务和用户信息需求之间的中介作用,将移动图书馆的可用性定义为能够满足用户信息检索或者信息获取的能力[8]12。黄晓斌和付跃安认为可用性是产品性能、技术、内容、阅读功能和综合评价的体现,它与用户的使用情境相关,需要在具体的信息任务中才可以进行评价[7]。

关于《》类似的论文

热门阅读